院校和专业选择有盲点?专升本统考不知道如何复习?
751
考研的小伙伴,肯定都听到过考研大小年、奇偶年等说法,由此也引发了伙伴们的疑问和担心,比如“真的有大小年吗?”“明年XX学校XX专业会爆吗?”等等。
今天,研新生就带大家一起了解,“大小年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,今年是大是小,用“大小年”预测有几分准,我们应该怎样做更好的预判,精准择校。
一、什么是大小年?
通常来讲,大小年指的是分数线有规律地起伏这一现象,这里的分数线既可以指国家线,也可以指院校/专业单独划的复试线。
当报考的人数增多,分数线相对应地水涨船高,这就是所谓的“大年”,相反地,报考人数少,分数线下降,则就是“小年“。大小年是交替出现,期间相隔一年或两年。
在大小年之后,还衍生出了奇偶年的说法,考研界对于奇偶年的说法一直有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:偶数年的数学比奇数年更难(大家要参加的24考研是偶数年),不过以上只是民间传闻,官方从未认证。
二、今年是小年吗?
按照大小年的逻辑来判断,报考人数多,是大年的概率大;报考人数少,是小年的概率更大。
所以问题回到了我们今年报考人数到底是多还是少,而盘点近些年的报考人数发现,虽然影响因素很多,但报考人数和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一直相对稳定,大约是41.6%左右,24年有1187万应届生,加上一些23年弃考的同学,报考人数预计在498.6万左右。
相对于2023年报考人数474万来说,增长率仅5%多一点,与之前动辄10%以上的增长率来说,报考人数确实“相对较少”,所以今年是小年的几率是比较大的!
三、“小年”预测有几分准?
那既然,今年是“小年”,算不算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?我们上岸是否会更简单?
停!停止幻想!
首先,“小年”是一个整体预测,并不代表你考的那个学校,那个专业也是“小年”;其次小年更多地代表复试线的走向,而录取线往往要比复试线高不少;再退一步来说,如果你考的院校和专业,大家普遍认为更容易上岸,反而会有大量的人挤进去,爆掉的可能性更大!
再说了,对于顶级高校的热门专业来说,年年爆掉,年年多的是人去挤,这种情况几乎年年是“大年”;而对于一些冷门院校和专业来说,往往还需要调剂才能完成招生目标,那可不就一直是“小年”嘛。
所以呀,考研哪有什么捷径?哪有什么轻松?有这样的想法是比较危险的,但是,“大小年”并非毫无用处,对我们择校是有不小指导意义的,就是你要用对方法!
四、精准预判,精准择校!
要精准择校,首先需要掌握的,就是大量的客观数据,我们至少要有近三年,最好找到近五年的录取数据,包含招录人数、分数线、报录比、录取最高分、录取最低分、录取分数分布、复录比、复试分数等情况,充分了解,才有精准预判的基础。
其次,要预判分数是涨是跌,我们要多维度考察,比如考察这个地区是否整体热度提升,学校名气是否大涨,专业是否在就业市场变得吃香,相关专业是涨是跌等等各种因素。
如果我们预测出是“大年”,那么可以在往年的建议分基础上加5-10分,是我们上岸比较稳妥的成绩;如果院校专业遇冷,我们判断是“小年”,那么分数稍低一点也无妨。
最后研新生再唠两句呀,说一千道一万,我们唯一可控的因素,其实只有我们自己,所以加油备考鸭!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