院校和专业选择有盲点?专升本统考不知道如何复习?
760
考研择校是大事,但很多初接触考研的同学,对择校可能是无从下手的感觉,不知道要了解哪些内容,也不知道怎么了解,有什么注意事项……
所以研新生专为大家出一期小白考研择校篇,一篇就给大家讲清楚必须了解的常识问题,要掌握哪些数据,怎样精准择校,一把上岸!
一、考研择校必知常识
1.什么是25考研?
2025年9月份入学的这一届考研,就叫25考研,收集信息的时候要对号入座,别搞混了。
因为招录流程多、周期长,所以一般在24年12月下旬就开始初试了,25年3-4月复试并录取。
2.25考研流程是什么?
3.选学硕还是专硕?
学硕与专硕的区别如下,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,综合选择!要注意的是,现在专硕占比60%以上,是大趋势所在,而且专硕改3年的越来越多。
一般而言,学硕更注重研究,以后想考博,或者进高校进体制,优先选学硕;而如果毕业直接就业的话,一般选专硕更好,更侧重实践能力。
4.考试科目
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,下图展示的初试科目,分为总分300分的和总分500分的,300分的科目较少,一共就7个专业,其余专业都是500分。
复试一般包含包含外语、专业课和综合面试,外语可能有听力和口语;专业课可能要笔试,有些还要做实验;综合面试比较杂,各种可能都有,如果初试没有考政治,复试是需要笔试的。
此外,还有少部分人可能涉及加试,一般是同等学力或者跨专业考试,需要加试专业相关知识,形式一般是笔试。
二、择校核心方法
择校和择专业往往是伴随在一起的,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,建议大家优先选专业而非选学校,因为专业更关乎我们的技能本事,是立身之本;学校的名气,更多时候是锦上添花。
1.选专业
首先我们要查专业,不是所有专业都和本科专业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的,有些专业不招生,有些专业招生极少,那我们就要找到对应的平替专业,就好比研新生考研天眼,就能直接查,输入关键词即可!
部分同学还可能涉及跨专业问题,有几个原则大家注意一下:一是能不换尽量不换,这不是一句废话哈,因为换专业难度肯定大大增加,跨度越大,难度越大;二是如果一定要换,尽量换近一点的,最好是专业代码前四位一样,最低最低也要前两位一样;三是如果一定要跨大类,理工类跨经管文史类还好,反过来非常不建议。
2.选学校
选学校最重要的三个因素,就在于地域因素、专业排名和学校名气。
我们通常将地域因素放首位,之所以地域问题那么重要,就是因为我们读研不仅是读书学知识,也有建立自己的人脉资源圈的目标。读研时候导师和同学的人脉都挺重要的,如果工作换一个城市,人脉就会被稀释很多,太可惜!再者,很多用工单位对当地学校的认可度更高,就业有很大优势。
而对于专业排名和学校名气而言,先考虑哪个,还得分情况:
多数时候,尤其是理工科专业,一定要优先考虑专业排名,而非学校名气。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可能是上普通中等院校,全国几千所学校,招生办的老师都不一定数得过来,同理用工单位其实也没那么清楚,更没那么关心,他们关心的是你能做什么!
那什么情况下我们优先考虑学校名气呢,一是学习的专业是文史哲类,专业性没那么强,这时候如果学校名气更大,敲门砖肯定会更好用一些;二是能上名校,上名校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我们就业更容易,而且在于名校往往有着深厚的底蕴,有着大师的情怀,在这样一个平台中,你无形之中会得到很多升华!
三、精细化择校,一战成硕!
上面提到的,更多的是一般方法,而实际操作过程中,我们要考虑的因素会更多,包括但不限于招录人数、考试科目、参考书目、录取分数、复试线、复试成绩、初复试成绩占比、报录比、复录比、调剂情况、学制学费、奖助学金、拟录取名单分析等。
在此基础上,更重要的,则是我们学会有效地筛选信息,和科学的择校对比,力求“省时省力”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。
1.科技护航,玩转择校
我们择校的维度那么多,需要查询的数据那么多,当然不能一个一个手动查,效率慢倒是其次,我们查又查不全,很可能做了无用功,还错过上岸好机会,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AI大数据择校,快速检索出所有我们符合我们要求的院校,所有择校信息一目了然!
我们还可以换不同条件,花样选择,力求择校无死角,任何一个可能都不放过,牢牢把握住每一个上岸的机会。
2.择校对比,快速选出合适的院校
从海量的学校中,选出符合条件的学校后,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运用择校对比,直观地比较择校信息,对比优劣,选出只适合自己的院校。